第六十一章 问计(1/2)
<content>
“太孙殿下,赵王殿下来访……”
朱瞻基从春夏秋冬的粉臂玉腿的纠缠中坐起身来,伸了一个懒腰,身上的骨头发出了咔啪的声音。
四个女孩子一个个了粉脸含羞,夹杂着初醒的慵懒,让朱瞻基忍不住又把手攀上了她们的娇美山峦。
被他捏住了秀峰的秋月忍不住嘤咛了一声,呼吸也忍不住变的粗了起来。但是她没有躲闪,反而主动贴近了朱瞻基,方便他的行动。
“现在何时?”
门外传来了刘万的声音:“殿下,辰时三刻了。”
也就是还不到,甚至根本不需要他们来做生意,只要肯卖出批文,就有无数的商户愿意花钱买。
虽然朱高燧的态度和蔼不是因为认命,只是想要从如今內监的锅里分一杯羹,但是朱瞻基也是乐见其成。
身为一个太孙,一个未来的皇帝,他从来没有想过把所有的生意都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大明想要发展,仅仅只肥一家是发展不起来的。
只有把所有人的目光都从那有限的土地上转移开来,整个社会的商业氛围才能更好。
他可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认为天下的财富是有限的,你多一点,其他人就少一点。
全民商业氛围的提升,才能促进大明国力的增长。
而且,当一个坐地收钱的裁决者,远远要比风里来雨里去的商家赚的更多。
别的不说,等开放海禁,光是关税,每年都不知道要收多少钱,何况还有商税。
所以,如果能把朱高燧的兴趣从夺嫡转移到做生意,赚钱方面来,朱瞻基其实是高兴的。
当然,他也不会一开始就表现的比朱高燧还积极,甚至还要故意为难一番,最起码也要让朱高燧承他的情。
虽然他还没有考虑好以后该如何应付这些皇家的蛀虫,但是绝对不会像原本的历史一样,让大明朝承担几十万朱家人的衣食住行。
他们这些人虽然比不上后来的几百万旗人腐败,但是清朝的时候已经有了红薯,玉米,土豆,基本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
而明朝呢,恰逢小冰河时期,无数农民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还要养活几十万锦衣玉食的朱家人,这个负担比清朝的时候更重。
能够让他们自己想到赚钱,那是最好的。
虽然朱元璋不允许这些藩王做生意,当官,但是在朱瞻基看来,那都是该推翻的错误政策。
宋代的王安石虽然手段有些激进和错误,但是这个人的见识在当时的时代是非常先进的。
他在宋代就已经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宣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