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分开来(2/2)
随即就是非常快的一段描写,把他们国家的躁动、不安、混乱、激动、亢奋等一些样貌展出了出来,这就是简社长和璐哥讨论的顶尖白描。
等等。
柯尼斯起身从书架里拿出了一本克莱斯特的他专,由他朋友撰写的。实在的说,这位朋友确实没什么文笔,所以这本他专基本没名气,唯一的优点就是真实了,后世研究者比如说他,可以更好的知道克莱斯特。
根据《克莱斯特一生》的描写,瑞士伯尔尼、图恩、巴塞尔、伯尔尼……顾陆所写的经历,细节上也是没什么错误的,一一对应。
“福克斯翻译的作品……他的文笔太优美了,非常的华丽且极具感染力。”柯尼斯没看多少就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翻译者是德国汉学家福克斯,柯尼斯认识他,翻译是以准确和快速为主,不是林少华先生那种翻译后风格大变的类型。
所以如此有力量感的文笔应当是来自作家本人。
那么是谁在追赶克莱斯特呢柯尼斯心中升起这样的疑惑,书中描述的克莱斯特好像是被追杀的猎物那般被驱赶,迫使克莱斯特从一个地方,快速地搬到另一个地方。
书中也提出了和读者柯尼斯一样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东西在驱赶他因为他的旅行是漫无目的的。
“还好,还好他没有直接给答案,如果直接给了答案……”柯尼斯不认为有人可以充分了解另一个人,所以直接给出答案,柯尼斯会认为是传记作家的高傲!
书中只是侧面给出回应,讲出了克莱斯特非常神奇的经历,三次被当作密探或是间谍逮捕。
因为克莱斯特会在拿破仑征兵时想要征服英伦时在各部队游荡,在法兰西军队都挺近柏林了,他依旧在各个连队游荡,甚至在奥地利和法军决一死战时,他依旧在战场边缘游荡。
“这么看来,克莱斯特有点……”柯尼斯想找一个准确的法语词汇来形容。
说起来,这也是柯尼斯这样具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读者,才会这么多想法。普通读者看书,看到这一幕只会说:卧槽牛逼……
接下来,作品开始发力了,书中用了一个比喻来形容克莱斯特:“他只是从紧绷的弓弦上把箭射出,让矢镞离弦远去而已”,就像是发烧了不停更换额头上的湿毛巾,为了逃逸而逃逸。
克莱斯特的一生不是生,而是一种独一无二地对毁灭的追逐,一种非同一般的狩猎,它带着其自身特有的、像野兽一般的迷狂,这种迷狂充盈着嗜血性和感官性,充满了残忍和恐怖。
“不安吗是国家毁灭的不安吗所以落脚点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更换还是更深一步”柯尼斯通过文字感受到了这位德意志剧作家的心魔。
他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激情的天才,其人生和创作都深受“魔性”的影响。最关键的是,如此感情丰富的克莱斯特却并不擅长表达,甚至可以说他语言能力是笨拙的。这一点柯尼斯也能从《克莱斯特一生》中找到不少证明,最直观的是他自己写给友人的信件。
所以他把一切都化作了文字。
在逃逸时,写出了一部一部的作品。
《破瓮记》《彭忒西勒亚》《海尔布隆的小凯蒂》《洪堡王子弗里德里希》……